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论文
标题/关键字 作者

如果您没有在这里找到您需要的文章,请告诉我们,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您找到!

>>我要登记

·利用钢厂尾气合成化工产品技术

·空分流程传统的膨胀机制冷量估算方法的改进(博士论文)

·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及其运动转换机构的发展

在一个突然增压的液-气系统中相变的分析解

引言为了防止绝热不好的容器中低温液体的蒸发,需要对容器中的气枕进行增压。这只要引入少量的温度较高的气体就可十分容易地完成。所需增压气体的数量是与进入贮箱的气体温度成反比的,因为增压要求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要求。增压剂的引入对液-气系统有两个作用;一是使界面温度升高到对应于提高后的气枕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一是提高了蒸汽的温度。

2012/8/14

基于温度突变模型的冷屏预冷时间计算

为了优化冷屏的预冷系统设计,引入了温度突变模型来分析冷屏的预冷问题。首先介绍了温度突变模型的基理,阐述了将冷屏简化成低温液体输运管的思想。然后对一个大型空间模拟环境试验舱的低温泵氦板预冷系统进行了研究,利用温度突变模型计算得到其理论预冷时间和实际测得的时间相吻合,证明了该模型是可行的。还提出为原始的温度突变模型添加一个修正系数的思想,以便让该模型更加适用于冷屏的预冷过程分析。

2012/7/18

国产X80高钢级流体输送钢管研制获得重大技术突破

本刊讯2003年2月18日我国第一根 X80高钢级螺旋埋弧焊钢管在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成功下线 ,这是该公司既 2 0 0 0年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根 X80高钢级 ERW直缝电阻焊钢管后又一次填补了 X80高钢级螺旋埋弧焊钢管的国内空白。

2012/7/17

预冷循环粗氩泵时突发故障的分析

在准备切换6000m^3/h空分设备制氩系统循环粗氩泵时,由于预冷阀和进液阀开度过大,使运行泵发生汽蚀,运行效率降低,导致主塔工况波动。简介制氩系统的流程和主要技术参数,介绍故障发生时相关运行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处理措施,阐述相应的防范措施

2011/12/6

溶解回收塔在尾气回收中的突出作用

比较了几种传统尾气回收工艺技术方法,介绍了溶解回收塔在尾气回收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回收效率达98%,吨料溶耗控制在0.7kg。

2011/11/30

运输途中液化气铁路罐车安全附件突发故障的判断与应急处置

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在装卸站及运输途中,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安全附件突然发生故障,导致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并引起人员中毒,严重威胁铁路沿线附近居民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2011/11/9

生物质制氢的新突破

化石燃料储量逐渐减少,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不断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开发清洁能源已成为紧迫的课题.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转化为氢能,不仅可减低国民经济对化石资源的依赖性,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实现能源的洁净利用.世界各国纷纷支持氢的研究与开发.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制的生物质催化裂解制氢的工艺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经济评价.

2011/9/4

基于小波奇异性分析变压器油中氢气监测

介绍小波理论中的信号奇异性检测方法,将其应用于一个实际的变压器油中氢气浓度在线监测曲线,确定信号突变的发生时刻、计算出突变点的Lipschitz指数α和平滑因子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011/9/4

氢还原法制备低相变温度掺钨VO2薄膜

在钒溶胶中掺入适量聚钨酸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在载玻片上涂膜,涂片薄膜在氢气氛围中、在400℃温度下还原3h,制得掺钨VO2薄膜.金相显微镜观察到薄膜呈VO2的特征绿色;X荧光光谱分析得出薄膜中W、V的含量分别为3.212%和64.97%.电阻-温度曲线测试表明,VO2薄膜的相变温度为40.5℃,热滞回线宽度为△T=11℃,电阻突变量△S达到4.06个数量级.

2011/9/4

马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

马钢公司是省属大型冶金企业,具有1 500万t钢生产能力,主要生产线有烧结、炼铁、炼钢、轧钢、车轮等,同时还拥有包括危化品在内(制氧、制氢、苯、煤气等)的公辅系统和矿山、建筑等高危生产线,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2011/9/4

我国生物与能源技术研究一项重大突破生物制氢技术世界领先

我国生物制氢技术获重大突破.日前,以厌氧活性污泥为生产原料的"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在哈尔滨建筑大学通过中试研究验证.据该项技术中试研究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介绍,该项研究在国内外首创并实现了中试规模连续非固定化菌种长期持续生物制氢技术,是生物制氢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成果处国际领先地位.

2011/9/4

微小尺度下氢气预混燃烧的实验研究

对内径为1.66mm的不锈钢管燃烧室的氢气预混燃烧实验进行了描述,采用红外测温仪测量了燃烧室壁面的温度场分布,获得了不同燃烧热功率下的运行界限.在突扩段内高温回流区的作用下,在带有5 mm长突扩段的燃烧室内可以实现完全预混燃烧,最高运行界限可达1.415.由于较高的进气速度和较大的燃烧室壁面散热,在不带突扩段的不锈钢管内无法实现完全预混燃烧.结果表明突扩段对微小尺度燃烧具有稳定火焰、拓宽燃烧运行界限的作用.通过对火焰形状和结构的观察,结合突扩段燃烧流场的分析,合理解释了燃烧室壁面温度场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规律.

2011/9/4

煤岩自然释放氢气与瓦斯突出关系初探

从某采区井下煤岩钻屑的自然释放气体中检测出氢气(H2). 其中, 在高瓦斯矿井的平均浓度为33.6×10-6; 在低瓦斯矿井的平均浓度为16×10-6. 对某突出灾害现场的煤样研究发现, 突出点附近的煤屑自然释放气体中的氢气浓度高达58×10-6; 突出点的煤屑则降到10-5以下. 结果显示, 煤岩自然释放氢气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结果还暗示, 易突出煤岩释放氢气的浓度可能较高; 并且, 突出过程中煤岩释放氢气的潜力可能发生重要变化. 在理论上 , 这里的观测结果支持了作者早先提出的关于煤与瓦斯突出的“氢地球化学异化”机理. 在应用上, 本文指出氢气可望作为现场监测和预报煤与瓦斯突出的新指

2011/9/4

微热光电系统燃烧室内截面突变对燃烧的影响

微燃烧室是微热光电(MTPV)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燃烧室的外表面必须产生一个高而均匀的温度分布,以尽可能高地输出辐射能.通过对截面突变的微燃烧室的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氢氧混合气流量、氢氧体积混合比下燃烧室内的燃烧状况,壁面和出口端面的温度分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截面突变的燃烧室能很好地控制火焰中心位置,获得稳定的外壁面温度分布规律,可以在截面突变处产生涡流,增强氢气和氧气的混合.

2011/9/4

制氢系统突然停车的原因及处理

以四川广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00MW机组制氢设备为例,分析了发电机制氢系统在运行当中突然停车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

2011/9/4

蓝细菌制氢研究进展

蓝细菌具有很低的营养需求,能够利用太阳能直接光解水产生氢能,利用蓝细菌产氢是理想的生物制氢方式之一.目前,蓝细菌氢的产率尚未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蓝细菌产氢依赖于菌株的遗传背景和产氢的环境条件.对蓝细菌产氢生理、产氢速率、产氢的环境条件、菌株筛选和突变株构建以及在光生物反应器中产氢的特征作了综述,以期有利于蓝细菌产氢水平的提高.

2011/9/4

诱变育种选育高效产氢细菌

从自行研制的CSTR反应器中分离出一株产氢发酵细菌Ethanoligenens sp.ZGX4,以其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和亚硝酸复合诱变选育,经过连续传代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很好的高效产氢突变株YR-3.在培养条件分别为36±1 ℃,初始pH为6.0,葡萄糖浓度为12g/L,其单位体积产氢量(YH2)为3097.5 mL/Lculture,产氢能力比对照提高70.5%,最大产氢速率为36.6mmol/g·drycell·h,比对照高出55.1%;发酵液相末端产物是以乙醇和乙酸为主的典型乙醇型发酵代谢类型.高效产氢耐酸突变体YR-3的释氢能力和产氢速率明显高于野生菌株ZGX4,显示了较强的商业应用

2011/9/4

利用甲硝唑及外加氧方法筛选耐氧产氢Klebsiella oxytoca HP1突变菌株

氢酶是生物制氢的关键酶,大多数氢酶因对氧极敏感而易失活,因此提高氢酶的氧耐受性对生物制氢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甲基磺酸乙酯对Klebsiella oxytoca HP1进行了两轮诱变,经40 mmol/L甲硝唑和21%氧联合处理1 h(第一轮诱变)或2 h(第二轮诱变)进行筛选.所得突变菌株经产氢测试,结果在15%氧浓度条件下,第一代突变菌株HP1-A15产氢活性为出发菌株Klebsiella oxytoca HP1的3.70倍,在21%氧浓度条件下第二代突变菌株HPA15-37产氢活性为HP1-A15菌株的2.75倍,是出发菌株的11倍.突变菌株HP1-A15和HPAl5-37具有较好的

2011/9/4

一株高效产氢突变体RF-9的筛选与产氢特性

以从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内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厌氧产氢菌Ethanologenens sp.ZGX4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从大量的突变体中筛选出一株稳定的高效产氢菌株RF-9.磷酸盐浓度在120mmol/L、温度37℃、初始pH 6.0、葡萄糖浓度10g/L培养条件下,RF-9的单位体积产氢量和氢气产率为139.7mmol/L和2.52mol H2/mol葡萄糖,分别是对照的1.50倍和1.43倍.在发酵时间为15h、pH 4.1、细胞干重0.722g/L时,RF-9获得其最大产氢速率345mL H2/(h(L),是对照ZGX4的1.41倍.RF-9的主要液相末端

2011/9/4

生物质催化制氢及液体燃料研究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广外能源研究所生物质合成燃料实验室常杰研究员负责的"十五"863计划项目"生物质催化制氢及液体燃料新工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自2002年8月开始实施以来,经全体科研人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已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生物质气化制氢及合成二甲醚试验系统,成功实现了在实验室规模上常压生物质气化过程与高压二甲醚合成过程的衔接,开展了工艺优化和催化剂试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2005年7月顺利通过科技部门组织的验收,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在完成预期的制氢和合成燃料目标基础上,还结合生物质原料的特点,开展了固定床气化的研究,为将来生物质原料的适应性研究奠定了

2011/9/4

蓝藻光合系统电子传递蛋白(Fd)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蓝藻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是一个以[2Fe-2S]为辅基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分布于类囊体膜外。在光反应过程中,Fd作为光反应终端的电子传递体,介导PSI与CO2固定、硝酸盐、硫酸盐和谷氨酸盐等代谢途径间的电子传递以及光合循环磷酸化中的电子回流。真核藻类和非固氮蓝藻的类囊体膜和氢酶耦联光解水产氢机制研究表明,Fd是光系统与氢酶耦联间的重要电子传递成分,参与体内光解水过程的H2代谢。因此,在蓝藻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系统研究中,Fd是一个重要的功能蛋白靶点。 本研究以聚球藻PCC7942作为受体,构建了同源双臂整合载体pUC-HATHF和pUCFS。利用内源平台双交换原理,将质粒pU

2011/9/4

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HP1高效产氢工程菌的构建

产氢细菌的产氢能力不高是限制生物制氢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菌种进行改造,是提高生物产氢效率的重要方法。乙醇和乳酸是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 HP1厌氧发酵产H2的主要副产物,切断无益副产物能提高H2产量和底物转化率。 本研究以K.oxytoca HP1作为受体,构建了同源双臂整合载体pTA-Str和pLDH-Tr。利用内源平台双交换原理,将质粒pMHE6上携带的氨基葡萄糖苷腺苷转移酶基因(Aminoglycoside-3'-adenyltransferase,aadA)外源表达盒序列(含T7启动子,aadA编码框,T4终止子)定点插入到受体菌细胞染

2011/9/4

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产氢突变株的筛选和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目前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氢气是高效、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系统的持续发展中将起到显著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氢能源,将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产氢技术不断被研究,生物产氢也成为寻找新能源的一条途径,微生物中有一类光合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氢气,比如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um rubrum)。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um rubrum)属于兼性厌氧菌,是光合细菌研究的模式菌株,能分解多种有机物,可考虑将光能利用、产氢、有机废物、废水处理结合于一体,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生物突变的方法,采用含有转座子质粒的E.coli pRL27与R.ru

2011/9/4

甘油利用型深红红螺菌突变株筛选及突变基因性质分析

目前能源紧张,许多国家为了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等的依赖性,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氢能,因其具有清洁无污染,储能高,可储存、运输等优点,被视为最理想的新型能源。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柴油的飞速发展,其副产物甘油出现过剩,如何解决过剩的甘油,引起全球普遍的关注。若能利用甘油产氢,既可解决其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可降低产氢成本,这是一条非常理想的途径。尽管如此,目前相关报道很少,仅2006年刘伯飞等报道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iae)利用甘油产生1,3—丙二醇和氢气,但相关的机理还不清楚。 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 umrubrum)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氢气的

2011/9/4

秸秆五、六碳糖共发酵产琥珀酸的菌株分离、选育及代谢研究

琥珀酸作为最重要四碳二元羧酸,被广泛用于制备1,4-丁二醇、四氢呋喃、γ-丁酯、苯基化合物、生物材料聚合体PBS等化学品。到目前为止,琥珀酸的制备主要是采用基于石化资源的马来酸酐法。随着石化资源的日趋枯竭,研究利用生物质发酵法制备琥珀酸倍受人们重视。在生物质转化利用方面,发酵法制备燃料乙醇的研究是主要热点之一,然而考虑到琥珀酸发酵具有固定二氧化碳的特征,其理论转化率超过100%,所以,一旦技术难题得到解决,生物质发酵制备琥珀酸比燃料乙醇具有显著的经济性优势。本文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基于秸秆五、六碳糖共发酵制备琥珀酸的菌株,并对其代谢及发酵做了重点研究,以望为建立一个基于秸秆生物质转化制备琥珀酸

2011/9/4

[当前:1|分页数:2]记录数:41

128:
常用阅读工具下载

Caj文件阅读器

Foxit PDF Reader

小巧的PDF阅读工具[推荐]

超星阅读器

(PDG文件阅读工具)

泵阀机械[576篇]
变压吸附[162篇]
超滤净化[113篇]
大套空分[402篇]
低温液体[725篇]
换热器[1042篇]
空分应用[2218篇]
空分制氮[191篇]
空分制氧[6771篇]
空气净化[433篇]
流体输送[382篇]
膜分离[826篇]
膨胀机[682篇]
气体纯化[204篇]
深冷技术[552篇]
填料塔[210篇]
压力容器[1066篇]
压缩机[2524篇]
仪器仪表[281篇]
制氢技术[7617篇]
综合技术[3341篇]
在线书籍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933.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