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书籍目录索引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书库 → 在线书籍 → 《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


第四节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一、爆炸反应历程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与空气均匀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这种混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物。
     按照链式反应理论,爆炸性混合物与火源接触,就会有活性分子生成或成为连续反应的活性中心。爆炸性混合物在一点上着火后,热以及活性中心都向外传播,促使邻近的一层混合物起化学反应,然后这一层又成为热和活性中心的源泉而引起另一层混合物的反应,如此循环地持续进行,直至全部爆炸性混合物反应完为止。爆炸时的火焰是一层层向外传播的,在没有界线物包围的爆炸性混合物中,火焰是以一层层同心圆球面的形式向各方面蔓延的。
     火焰的速度在距离着火地点0.5—1m处仅为每秒若干米,但以后即逐渐加速,竟达每秒数百米以上。若在火焰扩展的路程上遇有遮挡物,则由于混合物的温度和压力的剧增,对遮挡物造成极大的破坏。爆炸大多随着燃烧而发生,所以长期以来燃烧理论的观点认为:当燃烧在某一定空间内进行时,如果散热不良会使反应温度不断提高,温度的提高又会促使反应速度加快,如此循环进展而导致发生爆炸。亦即爆炸是由于反应的热效应而引起的,称为热爆炸。但在另一种情况下,爆炸现象不能简单地用热效应来解释。例如氢和溴的混合物在较低温度下爆炸时,其反应式为:H2十Br2====2HBr十3.5kJ/mol,反应热总共只有3.5kJ/mol;而二氧化硫和氢的反应,其反应式为:SO2十H2=H2S十2H2O十12.6kJ/mol,反应热是12.6kJ/mol;却不会爆炸,等等。因此,有些爆炸现象需要用化学动力学的观点来说明,认为爆炸的原因不是由于简单的热效应,而是由于链式反应的结果。
     我们知道,链式反应有不分支链反应(直链反应)和分支链反应(支链反应)两种。氢和氧的连锁反应属于支链反应,它的特点是在反应中一个游离基(活性中心)能生成—个以上的游离基,例如H·十O2=OH·十O·,O·十H2=OH·十H·,于是反应链就会分支,如图2—3所示。在链增长即反应可以增值游离基的情况下,如果与之同时发生的销毁游离基(链终止)的反应速度不高,则游离基的数目就会增多,反应链的数目也会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这样又会增值更多的游离基,如此循环进展,使反应速度加快到爆炸的等级。

连锁反应速度v可用上式表示.式中: F(c)——反应物浓度函数;fs——链在器壁上销毁因素;·
fc——链在气相中销毁因素;A——与反应物浓度有关的函数;a——链的分支数,在直链反应中a=1,支链反应中a>1。
     根据链式反应理论,增加气体混合物的温度可使连锁反应的速度增加,使因热运动而生成的游离基数量增加。在某一温度下,连锁的分支数超过中断数。这时反应便可以加速并达到混合物自行着火的反应速度,所以可认为气体混合物自行着火的条件是连锁反应的分支数等于中断数。当连锁分支数超过中断数时,即使混合物的温度保持不变,仍可导致自行着火。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当fs+fc十A(1—a)一→0时,就会发生爆炸。
    综上所述,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有热反应和支链反应两种不同的机理。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热反应,什么情况下发生支链反应,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甚至同一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条件下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如图2—4所示为氢和氧按化学当量浓度(2H2+O2 )组成的混合气发生爆炸的温度和压力区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压力很低且温度不高时,例如在温度500℃和压力不超过200Pa时,由于游离基很容易扩散到器壁上销毁,此时连锁中断速度超过文链产生速度,因而反应进行较慢,混合物不会发生爆炸;当温度为500℃,压力升高到200Pa和6666Pa之间时(如图中的a和b点之间),由于产生支链速度大于销毁速度,链反应很猛烈,就会发生爆炸;当压力继续提高超过b点(大于6666Pa)以后,由于混合物内分子的浓度增高,容易发生链中断反应,致使游离基销毁速度又超过链产生速度,链反应速度趋于缓和,混合物又不会发生爆炸了。

    图中a和b点时的压力,即200Pa和6666Pa是混合物在500℃时的爆炸低限和爆炸高限。随着温度增加,爆炸极限会变宽。这是由于链反应需要有一定的活化能,链分支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链终止的反应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升高温度对产生链反应有利,结果使爆炸极限变宽,在图上呈现半岛型。当压力再升高超过c点(大于666610Pa)时,开始出现下列反应:
H·十O2十m—→HO2 ·
HO2·十H2一→H·十H2O2
HO2·十H2O一→OH·十H2O2 产生游离基H·和OH·,这两个反应是放热的.结果使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超过从器壁散失的热量,从而使混合物的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快反应,促使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而导致发生了热爆炸。


       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的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才能发生,
1.存在着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2.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对于每一种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性混合物,都有一个引起爆炸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爆炸。从图2—5可以看出,引起烷烃爆炸的电火花的最小电流强度分别为:甲烷0.57A,乙烷0.45A,丙烷0.36A,丁烷0,48A,戊烷0.55A。
     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通常以毫焦耳表示。可燃气体和蒸气在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量见表3—6。

        分析和比较燃烧与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可以看出,两者都需具备可燃物、氧化剂和火源这三种基本因素。因而,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就其本质来说是相同的,都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氧化反应速度的不同,例如,1kg整块煤完全燃烧时需要10分钟,而1kg煤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时,只需0.2秒,两者的燃烧热值都是2631kJ左右(1kg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即为该物质的燃烧热值。物质的燃烧热值见表1—2)。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燃烧和爆炸的区别不在于物质所含燃烧热的大小,而在于物质燃烧的速度。燃烧速度(即氧化速度)越快,燃烧热的释放越快,所产生的破坏力也越大。根据功率与作功时间成反比的关系,可以计算出一块含热量2931kJ的煤块燃烧时发出的功率为47807W,合同样热量的煤气燃烧时发出的功率为1471×105w.功率大,则作功的本领大,破坏力也就大。
     由于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的燃烧速度,所以火灾和爆炸的发展过程有显著的不同。火灾有初起阶段、发展阶段和衰弱熄灭阶段等过程,造成的损失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重,因此,—旦发生火灾,如能尽快地进行扑救,即可减少损失.化学性爆炸实质上是瞬间的燃挠,通常是1秒之内;爆炸过程已经完成。由于爆炸威力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毁坏和厂房倒塌等巨大损失均发生于倾刻之间,猝不及防,因此爆炸一旦发生,损失已无从减免。
     燃烧和化学性爆炸还存在有这样的关系,即两者可随条件而转化。同一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爆炸。例如煤块只能缓慢的燃烧,如果将它磨成煤粉,再与空气混合后就可能爆炸,这也说明了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在实质上是相同的。
     由于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可以随条件而转化,所以生产过程发生的这类事故,有些是先爆炸后着火,例如油罐、电石库或乙炔发生器爆炸之后,接着往往是一场大火;而在某些情况下会是先火灾而后爆炸,例如抽空的油槽在着火时,可燃蒸气不断消耗,而又不能及时补充较多的可燃蒸气,因而浓度不断下降,当蒸气浓度下降进入爆炸极限范围时,则发生爆炸。又如危险品库的着火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可燃物质的温度在达到自燃点或着火点之后,并不立即发生自燃或着火,其间有段延滞的时间,称为感应期(或诱导期)。
     如前所述,可燃物质的自行着火,并不能在图1—3的曲线所示自然点T0时发生。而是在较高的温度T0’才出现。图中的T0 ’至Tc’的间隔,即是物质发生自燃之前的延滞时间,以T感表示。感应期的这种现象可以在测定可燃物质的自燃点时观察到,将测定的容器加热到某一物质的自燃点,但该物质导入后并不立即自行着火,而要经过若于时间后才出现火焰。
     可燃物质与火源直接接触而着火时,也存在感应期。但由于火焰的高温,使感应期大大地缩短了,所以一般人不易察觉到着火以前的时间延滞。可燃混合物的爆炸实质是瞬间的燃烧,因此,任何这类爆炸的发生也都有时间上的延滞。
     可燃物质的燃烧和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之所以存在感应期,是因为要使化学反应的活性中心发展到一定的数目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这类燃烧和爆炸都需要经过连续发展过程所必须的一定时间才能发生。
      感应期在安全问题上有着实际意义。例如煤矿中虽然有甲烷存在,但仍可用无烟火药进行爆破,这就是利用甲烷的感应期。因为甲烷的感应期为8—9秒,而无烟火药的发火时间仅为2—3秒,故可保证安全。又如应根据可燃气体或蒸气的感应期来选择防爆型电气设备等。
        防止产生化学性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是预防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基本理论.也可以说,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全部技术措施的实质,就是制止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我们知道,现代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生产过程情况复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防护措施.但从总体来说,预防爆炸的技术措施,都是在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指导下采取的。例如为了消除可燃物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采取的惰化措施,即利用惰性介质氮气、二氧化碳和水等,排除容器设备或管道内的可燃物,使其浓度保持大大小于爆炸下限。防止泄漏也是防爆的重要措施,除了预防可燃物质从旋转轴滑动面、接缝、腐蚀孔和小裂纹等处的跑、冒、滴、漏之外,特别需要注意预防从阀门、盖子或管子脱节等处的大量泄漏.又如为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系统的氧含量,使其降至某一临界值(氧限值或极限含氧量)以下。为了保证上述防爆条件采取的监测措施和报警装置,以及消除着火源的各种措施等等都是在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指导下采取的措施。

注意:本栏目所有书籍均来至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