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2005空调大战压缩机依然领衔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4/10/25 9:34:06

浏览次数:1576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十一”黄金周,空调市场整体销售情况比预想提高了一倍多。借此,2005年空调市场也顺利开盘。不过,表面繁荣掩饰不住背后的残酷。与2004年类似,2005年空调大战依然是压缩机领衔。
    
     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备战2005年,国内主力品牌纷纷囤积大量压缩机。截至目前,美的已吃进1200万台、格力1000多万台、海尔约700万台。据预计,2005年,国内压缩机供应总量在3400万台左右。目前三大品牌已经拿下市场约85%的上游资源。受国内压缩机吃紧的影响,不少小厂家甚至已将订单投向国外。业内认为,几大厂家已经未雨绸缪,但压缩机供需矛盾会在明年二三月份爆发。届时,还会有一大批工厂被迫退出市场。
    
     空调压缩机宣布告急
    
     2004年,空调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上游资源紧缺,尤其是压缩机供给紧张,造成空调厂家生产停滞或断货。
    
     3月底,空调开始步入销售旺季,压缩机市场有价无货,一些小品牌因为买不到压缩机而急得团团转,大批工厂陆续倒闭。
    
     到了5月份,因压缩机供应不足,不少厂家生产一天休息两天。进入旺季后,一匹空调出现全行业性断货。旺季即将结束时,据保守估计,2004年空调压缩机至少有500万台到700万台的缺口。目前,松下万宝、西安大金等公司都出现了供货紧张。
    
     作为空调核心部件的压缩机市场,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来自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资料,2003年全国空调压缩机产量为3570万台(包括外销),全国空调器的产量为4812.5万台(包括外销),两者存在一定缺口。
    
     为摆脱来自上游资源的制约,不少下游厂商纷纷联手行动。有些空调厂家选择了与压缩机巨头合作;有些则选择与生产压缩机的电机厂商进行合作,松下与大金的合资便是一例。今年12月,合资公司将开始生产、销售用于空调用压缩机的全封闭式电机,其中包括大金公司压缩机用的自产的电机,以及松下电器电机公司提供给大金公司的电机。生产的电机主要用于大金在国内的压缩机生产厂商,未来还将向日本本土和国外市场供应。
    
     据业内介绍,2005年,整个行业仍然要依靠东芝、松下、日立、三菱、LG等几大压缩机供应工厂支撑。尽管国内压缩机产能已经扩张,但由于空调厂家产能同步提高,总体来说,压缩机的市场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据了解,作为空调的主要部件,压缩机的技术壁垒较高,投资大,周期长。100万台的产能需要投资250万美元,而且从建厂到批量生产需要18个月。高门槛使一般企业不敢轻易进入该领域。未来两年,压缩机供应仍将呈现持续紧张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出现个别空调企业像当年长虹买断彩管一样买断压缩机?业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虽然空调企业很想购买全部压缩机,但是压缩机厂商更会通盘考虑整个市场的平衡关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2004年过去后,国内活跃的空调品牌仅剩下十几个。
    
     空调品牌的惨烈“淘汰赛”
    
     “空调厂家每卖一台空调,仅净赚50余元”。9月底,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04冷冻年度空调器市场调查报告》,这样描述了2004冷冻年度空调业销售繁荣背后的尴尬。这表明,刚刚开始的2005冷冻年即将上演一场更为惨烈的“品牌淘汰赛”。
    
     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04冷冻年度空调器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4冷冻年度国内空调企业共生产空调6000余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886亿元,净利润48.88亿元,净利润率仅2.59%,远远低于几年前15%至20%的行业平均净利润率。按照国美、苏宁今年所销售空调的平均单价在2100元至2300元左右推算,厂家每卖一台空调净利润仅50余元。另外,2004冷冻年度,国家信息中心监测的空调品牌从上年度的150多个锐减到96个。
    
     2004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已是“倒”声一片。迎燕、古桥、威力、万家乐、乐华等空调品牌或销声匿迹,或步履维艰,而最近中山威力的退市、珠海金正空调的前途迷茫等更是残酷的事实。“排行前十位的品牌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排行前25位以外的71个品牌只能在不到3%的市场份额中厮杀,因此未来的行业淘汰将更加残酷”。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市场处蔡莹处长指出,这种高淘汰率主要是由空调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及上游资源的短缺造成的。
    
     “洗牌”成了空调行业近年来的代名词,洗牌的频率也一年比一年快,一次比一次猛烈。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说,如果以往空调品牌之间的竞争只是一场“外围赛”、“小组赛”的话,那么进入2005冷冻年度后,空调定将进入品牌“淘汰赛”。
    
     首先,2005冷冻年度国内空调市场大部分已经集中到了排名前几位企业的手中,品牌的高度集中,使行业洗牌更加猛烈。其次,新国标大大提高了原来的能效标准,对空调行业带来了很大震动和冲击。新的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规定低于国家能效最低标准的空调将不得上市,提高了空调行业的门槛,必将淘汰一部分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空调品牌。第三,中小空调品牌大量出局,增加了经销商的经营风险,使得经销商在选择空调品牌时更加趋于理性,加速了行业洗牌。
    
     另外,尽管各大空调厂商已经做好囤积的准备,但是作为空调主要部件的压缩机依然会紧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紧缩银根,压缩机的生产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高壁垒短时间难以得到解决。因此,压缩机近两年都会成为空调生产的瓶颈。而且,有关调查显示,2004冷冻年度,全国市场空调器供应总量(本年度新增产量+去年库存量)为3000多万台,全年空调内销总量大概为2200万台,得出今年的库存量为800万台。不过,这仅仅只是工业库存,商业库存应该更大。
    
     2004冷冻年度空调市场的空前繁荣掩饰不了行业的窘态。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空调销售额的增幅远小于销售量的增长,利润率的进一步下滑以及上游资源的紧缺与原材料成本的增加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市场处蔡莹处长认为,空调行业已经逐步进入一个“后圈地时代”。
    
     生存规则:规模效应+技术领先
    
     以“变频”、“节能”、“环保”、“健康”为产品特征进行宣传的品牌,销售情况好于普通空调。
    
     家电市场的“价格战”淘汰了许多弱小品牌,但也伤害了一、二线品牌的原有利润,阻碍了技术进步,影响了产品的后续研发。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空调企业靠打“价格战”占领市场、挤垮对手的心理暗示已经渐渐消失。无论是保持现有疆域还是拓展未来市场,更多的空调企业开始认识到技术领先者利润领先这样一个事实。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在其报告中指出,空调产品与彩电冰箱洗衣机不同,消费者不会像后3种产品一样在购买的过程中进行反复比较和挑选,对于其技术的真实含量也没有确切的指标评价。很多人选购空调是受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的影响。
    
     然而即便如此,技术领先程度对产品的销售影响依然很大。从数据分析来看,以“变频”、“节能”、“环保”、“健康”为产品特征进行宣传的品牌,如海信、科龙等在这方面均受益匪浅。
    
     规模是决定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空调厂商争相圈地扩产。在现在的空调市场,规模是决定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没有规模就没有成本领先的优势,而这一点也是目前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从2004冷冻年度开始到现在,尽管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以“规模取胜”的心态似乎成了各大空调企业新一轮洗牌战中的主流,一些企业的举动也许在证实这一点。
    
     美的空调在武汉圈下了其国内第三个空调生产基地后,2005冷冻年度的销售目标是家用空调确保900万台(内销550万台、出口350万台)。志高空调新征土地3000亩,新冷冻年度整体销量目标350万台。格力电器珠海五期工程9月已经正式竣工投产,已完成了珠海、重庆、江苏丹阳、巴西4大空调生产基地的布局,空调产能达到年产1000万台。TCL集团宣称要在武汉建成年产能达300万台的工业园,加上原有200万台产能的中山生产基地,年产能也已达到500万台。
    
     随着空调新能效标准实施日期的临近,2005年高效空调的主流趋势更为明显。仅仅依赖规模优势只能维持生存,技术研发的投入与实力将决定谁活得更好。
    
     将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3-2004),无疑将加剧这个进程。展望2005年,与会专家预测空调行业仍以节能为大方向。届时,消费者的节能消费观念将进一步深化。随着空调新能效标准实施日期的临近,2005年高效空调的主流趋势更为明显。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行业分析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