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方法原理 借助于液氧的温度将试样中蒸发出的乙炔冻结(在标准大气压力下,乙炔的沸点为-83℃,液氧的沸点为-183℃)。被冻结的乙炔在常温下用氮气吹入乙炔吸收剂。在乙炔吸收剂的胶体溶液中,乙炔与氯化亚铜作用生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可确定乙炔的含量。 反应式: 2Cu(NO3)2+4NH4OH+2NH2OH·HCl → Cu2Cl2+4NH4NO3+N2↑+6H2O ------ (1) Cu2Cl2 +C2H2+2NH4OH→Cu2C2+2NH4Cl+2 H2O --------(2) 2、仪器与设备 乙炔含量测定装置如图1所示。所需主要仪器: a. 分光光度计; b. 蒸发瓶:250mL; c. 吸收瓶:20 mL; d.蛇形冷凝管:18~22圈; e.微量注射器:50μL; f.冰瓶:内径200mm,高250mm。 3、试剂与溶液 试剂与溶液如下: a.溶解乙炔:要求纯度在90%以上; b.氨水(1+1):取50 mL氢氧化铵,用水稀释到100 mL,摇匀; c.硝酸铜溶液:称取10g硝酸铜,溶解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d.盐酸羟胺溶液:称取46 g盐酸羟胺,溶解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 e.白明胶溶液:称取0.5 g优质白明胶,加25mL水,加热使其溶解; f.无水乙醇; g.乙炔吸收液:在100mL容量瓶中,加入硝酸铜溶液5mL,氨水(1+1)5mL,盐酸羟胺溶液5mL,于沸腾水浴中加热还原成无色,在加入白明胶溶液4.5 mL及无水乙醇32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h.氮气。 4、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 以乙炔气体制备标准 标准曲线的绘制如下: a.在6支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乙炔吸收液至刻度,并盖上胶塞; b.用50μL的微量注射器分别向容量瓶的乙炔吸收液内注入5、10、15、20、25、30μL已知纯度的乙炔气,摇匀; 根据公式1计算出每毫升吸收液相当于含有乙炔的体积: Ci=C1×Vi -----------------------------------------(1) V1 式中:Ci ----------容量瓶中每毫升吸收液相当于含有乙炔的体积, μL/mL; C1 ----------乙炔气的纯度,%; Vi----------注入到容量瓶乙炔的体积,μL; V1----------容量瓶中吸收液的体积,mL。 c.室温下放置30min,在波长540nm处,用3cm的玻璃吸收池,以乙炔吸收液为空白测其吸光度A; d. 以每个容量瓶中所含乙炔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4.2乙炔人造标准色阶的配制 见附录2 5、 测定步骤 a.用蒸发瓶取0.25L的液氧试样,迅速连接在事先浸在装有液氧冰瓶中的冷凝管上,盖紧橡皮塞,在蒸发瓶内液氧蒸发过程中,不断向冰瓶内添加冷却用液氧; b.当蒸发瓶内液氧全部蒸发完后,接通氮气,打开螺旋夹调节氮气以每秒2~3个气泡的流量吹洗系统10min; c.关闭螺旋夹,将蛇形冷凝管出口接在装有10 mL乙炔吸收液的吸收瓶上,然后将冷凝管慢慢地从冰瓶中取出,使乙炔自然蒸发并被吸收,当吸收瓶内不再冒气泡时,打开螺旋夹,仍以每秒2~3个气泡的流量向系统通氮气15min,使乙炔从蛇形冷凝管中全部驱除而被吸收; d.吸收完毕后,将吸收液倒入3cm的玻璃吸收池中,在波长540nm处,以乙炔吸收液为空白进行比色,测定其吸光度A,根据吸光度A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每毫升吸收液相当于含有乙炔的体积。 6、 测定结果 液氧中乙炔的含量按公式2计算: C=Ci×Vg×10-3 ---------------------------------------(2) V 式中 : C------------液氧中乙炔含量,mL/L; Ci -----------每毫升吸收液相当于含有乙炔的体积,μL/mL; Vg -----------测定样品时吸收液的体积,mL; V-------------测定样品时所取液氧的体积,L。 所得结果表示至三位小数。 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大于0.01ml/L。取平行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结果。
7、注意事项 7.1当取液氧或往保温瓶中添加液氧时,必须戴上棉手套,注意液氧的飞溅,以免触及人身而冻伤。 7.2液氧取样瓶必须保持清洁干燥,以防取液氧时发生破裂。 7.3紫铜的蛇形冷凝管在测定前必须烘干,用时再浸入液氧,不可长期浸在液氧中以免空气中水分吸入堵塞管路。在接蒸发瓶前必须用干氮吹洗,蒸发时不宜过于激烈或管中有水被冻结,以免压力增高,引起蒸发瓶爆炸。 7.4氧能使乙炔吸收剂中低价铜氧化成高价铜显蓝色,以至难以比色,所以吹洗时必须用高纯氮气。 7.5保温瓶中乙炔的冷冻剂不可用液空而要用液氧,以免使氧气在冷凝管中冷凝为液体而难以分析。 7.6液氧全部蒸发完以后,乙炔全部留于冷凝管中,因此用氮气吹出时气体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乙炔吸收不完全。 7.7试样蒸发和吹洗时,保温瓶中液氧不得低于冷凝管。 7.8乙炔吸收剂的配制必须按规定量。过多的氨水或过少的盐酸羟胺会使吸收剂变黄,过多的盐酸羟胺过少的氨水会使吸收剂变紫,都难于比色。 7.9配乙炔吸收剂所用的白明胶应注意保护。不可用阿拉伯胶或劣质胶代替,以免乙炔铜沉淀,悬浮不均匀,影响比色。 7.10用氮气吹出乙炔时,乳胶管接头要接牢,严防漏气。 7.11乙炔含量高时,必须增加吸收瓶保证最后一个吸收瓶的颜色比1号标准色阶的颜色浅。 7.12 如乙炔吸收剂发黄,可在乙炔吸收瓶前加粒状石棉碱洗气。
附录1 :液氧中乙炔测定装置 1、 螺旋夹;2、液氧蒸发瓶;3、蛇型管;4、保温瓶;5、吸收管 附录2 乙炔标准色阶的配制 4.2 乙炔标准色阶的配制 4.2.1 硝酸钴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a)硝酸钴标准溶液的配制: 用工业天平称取化学纯硝酸钴[C o(NO3)2·6H2O]20.2~20.5克.放入100毫升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毫升,均匀混合。 (b) 硝酸钴含量(要求达到20克/100毫升)标定: 用移液管取上述溶液4毫升,放入预先灼烧和恒重的瓷坩埚中,在沙浴上小心蒸发到干涸。 冷却后加入0.5毫升比重 1.84克/厘米3浓硫酸,并蒸发至不再放出三氧化硫为止。移入高温电炉中,在400~450℃温度下灼烧2小时,冷却称重,直至恒重,坩埚前后重量差即为硫酸钴的重量。 400~450℃ C o(NO3)2+H2SO4 ======== C o SO4+2H NO3 C o(NO3)2·6H2O克/100毫升=a×290.94×100 155×4 =46.925a
式中:a——灼烧后残渣C o SO4的重量[克]; 290.94——硝酸钴分子量; 155——硫酸钴分子量。 分析结果如发现硝酸钴含量低于或高于20克/100毫升,则应添加硝酸钴或用蒸馏水稀释,直至所得溶液的钴盐含量可以稍多于规定量,因在一般情况下钴盐不纯,而且加蒸馏水稀释比再加钴盐方便。 稀释后溶液的总体积按下式计算: V= a×B C 式中:a—溶液稀释前的毫升数; B—由分析测知每毫升溶液中含钴的克数; C——每毫升溶液中钴的规定含量[克]; V——稀释后的毫升数。 4.2.2 硝酸铬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a) 硝酸铬标准溶液的配制: 用工业天平称取10.2~10.3克化学纯硝酸铬,放入100毫升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毫升,均匀混合。 (b) 硝酸铬的含量(要求含量达到10克/100毫升)的标定:用移液管取上述溶液3毫升于100毫升烧杯中,加入蒸馏水50毫升,加入碳酸钠0.2克和2%高锰酸钾溶液15毫升,静置10分钟。为分解剩余的高锰酸钾需添加酒精2毫升,并煮沸至乙醛气味完全消失为止。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滤纸,在滤纸中加稀硫酸(1:4)12毫升及碘化钾2克。析出碘用0.1N硫代硫酸钠(Na2S2O3滴定,用淀粉做指示剂。
反应式: C r(NO3)3+KMnO4+2 Na2 CO3== Na2 C rO4+K NO3+ 2Na NO3+Mn(CO3)2 4 KMnO4+7 H2O+3 C2H5OH == 4Mn(OH)4↓+4KOH+3 C2H4O2 2Na2Cr O4+6KI+ H2 SO4 == C r2(SO4)3+3I2+3 K2 SO4+2 Na2 SO4+8 H2O 2Na2 S2O3+ I2 == Na2 S4O6+2 Na I Cr (NO3)3·9H2O克/毫升=a×F×0.01333×100 3 式中:a——滴定时所消耗0.1N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毫升数; F—0.1N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的校正系数; 0.01333— 1毫升0.1N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相当于 Cr (NO3)3·9H2O的克数。 如分析后发现含量低于或高于10克/100毫升,则用配制钴盐的同样的 方法使铬盐的含量达到10克/100毫升。 4.2.3标准色阶的配制: 标准色阶用硝酸钴[C o(NO3)2·6H2O] 及硝酸铬[C r(NO3)3·9H2O]的水溶液配制。 选用13支(内径10~11毫升,长140~150毫米)无色玻璃管,洗净后按下表依次加入硝酸钴、硝酸铬与蒸馏水,封闭比色管,充分混和,制成标准色阶。溶液的颜色相当于0.0012~0.12毫升乙炔/10毫升溶液。 表1测定乙炔含量的人造色阶 管号 硝酸钴溶液[毫升] 硝酸铬溶液[毫升] 蒸馏水[毫升] 相当于乙炔含量[毫升/10毫升溶液] 0 0.0 0.0 10.0 0 1 —— —— —— 0.0012 2 —— —— —— 0.0024 3 —— —— —— 0.0036 4 —— —— —— 0.0048 5 0.4 0.25 9.35 0.01 6 0.98 0.47 8.55 0.02 7 1.55 0.68 7.77 0.03 8 2.15 0.88 6.97 0.04 9 2.80 1.06 6.14 0.05 10 4.20 1.40 4.40 0.07 11 5.70 1.70 2.60 0.09 12 7.95 2.05 0.0 0.12
表中1~4号标准色阶是用5号标准色阶按比例稀释制成。用此法配制的色阶颜色很稳定,可以保持一年。
|